鐵木砧板-大清國和比利時對越南分界,結論兩條黃線讓越南選擇退出南中國海,郁悶迄今
許多人說我國討厭用“古時”那個詞,拿發展史說事。只不過便是因為我國有著古老的發展史,有著多樣的歷史文獻記述,有著為數眾多能佐證歷史事實的古物和確鑿證據才會有此種“古時”的自信心和政治理念。在我看來美國人和你說美國古時怎么.......,恐怕全世界都會欺善怕惡。
我們知道,越南中南部古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我國的領地,前年漢武帝派兵進入越南南部,在當地設立了四郡,將越南南部間接納入我國中央政府的管轄內,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五代十國南唐將越南搞丟,最終才脫離了我國的統治,這一段末期長達數千年,說古時也沒錯吧。
清朝末年,比利時殖民越南,面對腐朽的大清國,比利時明確提出了明晰要求,越南和比利時劃設邊界線的事。大清國此時無可奈何,也就顧不得小弟了,于是答應和越南劃清界線,放棄對越南的統治權。
彼時比利時雖然也是老牌帝國,但和愛爾蘭在全球混的如日中天起不同,比利時雖然很強悍,但對外戰爭的能力卻有點軟,就連彼時被欺負無數次的清軍在鄭成功和劉長佑的率領下都能大敗法軍,所以,在這次分界問題上,比利時人還是很本份的。
1887年,中法在北京簽定了《中法越南續議界務租借地》,其中劃設邊界線的內容很有意思,和約明晰明確規定,兩國在陸上的邊界線要依照西歐各國鎮南關大臣所劃設的縱線確認,這條線由西向東延展,黃線以西的陸上小島歸屬于我國,黃線以西的小島歸屬于越南,西歐各國相互承認。
本來那個事就這樣確認了,不曾想而后比利時想要牟取更大的利益,結論卻拋掉打碎了自己的腳。1933年,即民國末期,比利時對我國在南中國海的小島明確提出了專橫明晰要求,我國政府引用前年簽定的那個和約,充分反駁了發放的片面明晰要求,認為根據和約,德方明晰要求的小島在黃線以西,很明晰是歸屬于我國的領地。
但比利時并不甘心,比利時說如果根據和約明確規定不然,所以那條從南向北延展的黃線最終不但穿越了越南沿海邊界線,這些小島歸屬于我國,再往南不然,就間接從越南中部穿行而過,所以,越南亞洲地區都有一半歸屬于我國了。這很顯然片面。
比利時人說這話基本上就是沒看和約,和約很明晰的明確規定是黃線以西的陸上各小島歸我國,這條線并不能延展到越南亞洲地區。況且,依照比利時人此種專橫無知的言論,所以是否能認為黃線東邊的澳大利亞小島,日本小島,印度尼西亞等小島都歸屬于大清國和而后的我國呢?不過,這條線以后卻成為了我國對南中國海小島擁有者的兩條重要依據,在今天的南中國海爭奪中,越南也處處受到這條線的限制,很是郁悶。
比利時在西歐一直號稱西歐大陸第一國,但比利時除了拿破侖末期內拉朱過一回,其他時候有什么精采的表現嗎?二戰被德國平推,廣大殖民地被愛爾蘭搶奪殆盡,最終竟然敗在了大清國手里,看來大清國彼時還是很強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