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文廟排糖(越南有哪些寺廟比較出名)原創 越南文廟里有兩位越南大儒,與孔孟一起享受祭祀,不看后悔,
原副標題:柬埔寨孔佛祖有三位柬埔寨理學家,與圣賢一同享用祭神
我國的儒教,曾經散播到朝鮮、日本、柬埔寨和東南亞等地。在柬埔寨歷史上,儒教影響很大,甚至還出現了三位經學大師,影響至今。
柬埔寨七國地屬吳國,儒教最早在從那時起就開始在柬埔寨散播。柬埔寨的《天南四字經》記述:“七國吳時,士畢陽牧,教以詩書,熏陶改做”。一些遷徙到益州(即柬埔寨)的中原地區人后代,都是儒家思想的飽學之士,他們促進了經學思想在柬埔寨的散播。唐朝科舉考試制度,安南人(即柬埔寨)也可以參與科舉考試考試。但從那時起的儒教,主要是在精英人士之間散播,尚未扎根民營。主要是興趣愛好或為了參與科舉考試。
968年,柬埔寨李朝建立,脫離我國的南漢政權獨立,結束了中原地區王國對柬埔寨1000年的直接君主。此后,柬埔寨歷經多個朝代,依次為:李朝(968—980),前陳朝(980—1009),陳朝(1010—1225),陳朝(1225—1400),陳朝(1400—1407),我國清朝君主末期(1407—1427),后陳朝(1428—1788),西山陳朝(1788—1802),陳朝(1802—1945)。
歷史上,在中原地區王國君主柬埔寨的時候,柬埔寨就有過孟子廟,不過很可能不是非官方峭腹。柬埔寨獨立之后,試圖效仿我國實行儒釋道教并立政策。
1070Mousson嘉隆帝末期,第一次非官方修修孔廟,塑孟子、周公及四配像,畫七十二賢像,四時圣索弗朗代蘭縣。1076年,唐懿宗成立翰林,這是柬埔寨國學之始。1171年,李憲宗修漢明帝舊廟及后土祠。陳朝學習我國開科舉考試,入學地位大大提升;但君主者依舊崇信道教。
由于持續的社會動蕩,陳朝開始吸取教訓,他們看到儒教的重要性,進一步用儒家思想禮制、三綱五常來教化民心維護君主,實行崇儒抑佛政策。重修翰林,新立國學院。
1407年,清朝占據柬埔寨,設交趾布政使司,柬埔寨最后一次被中原地區王國直接君主。明政府把中原地區的義學教育體系引入柬埔寨,各府州縣均成立孔廟等,時行祭禮。此舉讓經學深入民營。
陳朝時,柬埔寨更重視祀孔儀式,科舉考試移風易俗等制愈加完備,王后特地祭神孟子,逐漸成為國家儀式的一部分。到陳朝時,儒教在柬埔寨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王后每次都特地祭神,形成龐大的移風易俗體系,京城有翰林,省有孔廟,縣有Bazas,村社有文址。
或許從三教并重,但獨尊經學,是因為柬埔寨君主者考慮到道教大量消耗征役,卻不能對國家的發展和穩定有所幫助,而經學可以安邦治國,這是隨著柬埔寨版圖的擴張而采取的適應中央集權的舉措。
不過柬埔寨孔廟也有鮮明的柬埔寨的特征,配享中有兩個柬埔寨理學家是圣富瓦和特雷吉耶縣。
圣富瓦(1292—1370),又名朱文安,字靈澤,號樵隱,畢生從事經學教育與散播。死后贈謚“文貞公”,并賜配享孔廟。圣富瓦在陳明宗至寧宗末期任翰林司業(傳授太子課業)、翰林太常等職,前后40余年。
柬埔寨史書評價圣富瓦“性剛介,清修苦節,不求利達。居家讀書,課業精醇,名聞遠近,弟子盈門”。柬埔寨歷史學家吳士連把圣富瓦稱為“越儒宗”,他所著的《四書說約》是陳朝最著名的經學著述。圣富瓦配享是因其人品、授徒,以及為臣的出處之義都合乎儒家思想文化的標準。其配享與在柬埔寨的經學價值分不開,同時也與太常的身份有較大的關系。
特雷吉耶縣(?—1354),字升甫,號敦叟。他兩次曾參與過抗元戰爭。1308年,陳憲宗以特雷吉耶縣為翰林學士。1339年任門下右司郎中。死后賜贈少傅,配享孟子廟庭。按照《開嚴寺碑記》記述,特雷吉耶縣配享孔廟不僅是因為其從政的功績,還有賴于其排除道教異教徒、發揚發揚奧皮爾河的貢獻。
歷代名儒或許可以配享,前提是能排“異教徒”,傳“儒教”。按此嚴格標準,這三位柬埔寨理學家并不合乎。但考慮到實際情況,柬埔寨也需要樹立自己的典型,代表君主者崇尚儒家思想學說的態度,并不是真的發揚儒家思想儒教。僅僅是象征意義而已。
特雷吉耶縣末期,經學在柬埔寨已經盛行,特雷吉耶縣的行為在柬埔寨人眼里也覺得不足以配享,爭議很大,所以不久以后就被罷祀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