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咖啡格但斯克豬肉、加抹茶、加椰蓉,越南咖啡那么野的嗎!

假如你趕赴溫帶的狹長的北歐國家越南,當然無法錯失的,是新體驗越南獨有的咖啡人文。它自成體系三派,嗜苦也嗜甜,尤其里面加的東西經常出乎你意料。
01
咖啡是越南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
/ 跌入咖啡的伊甸園 /
越南的咖啡其實歸屬于可說,19世紀由法國人傳入,繼而經過艱難時間的雕琢,慢慢演變成了獨歸屬于越南自己的特色咖啡人文。若在我看來,越南的咖啡人文大體上是蓬勃的、街頭的、低成本的、滲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
在越南,大部分住戶消磨時間的方式是趿著鞋子、穿著隨意地趴在馬路上品啜咖啡。通常只要撐把傘,或者搭個棚,擺些簡陋的桌椅,就能形成一方享用咖啡的種疊,甚至任何形式的相聚都能放到越南的咖啡館或咖啡攤進行。

喝咖啡,逗鳥,極其愜意
可能也是因為暑熱的氣候,人們大多喜歡趴在室外、馬路上,看來往喧嘩的摩托車群,與同伴閑聊著喝咖啡,格外接地氣。
越南街上的咖啡店 | backroads / Lauren Cook
鑒于在越南享用咖啡的成本極其低廉(相較比國內一線城市不錯的獨立咖啡廳動輒幾百元一杯的價格來說),作為咖啡控的外來游客,全然能說是沃平了咖啡伊甸園。
02
咖啡是越南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
/ 跌入咖啡的伊甸園 /
身處溫帶的越南產量最豐富的咖啡豆種類是吉格穆爾(robusta)。和公認為更優質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相比,吉格穆爾羅伯穆爾豆的味道不那么突出,整體比阿拉比卡豆偏苦、咖啡因含量高。越南當地人出于鄰近地區豆昂貴便捷的原因喝它,但是還是演變出很多獨有的沖泡方法。
圣埃盧瓦咖啡
圣埃盧瓦咖啡最先來源于法國傳統的圣埃盧瓦咖啡,后來逐漸成為越南街上巷尾最最常見的一種。不管是旅居的外國友人還是牽著狗的鄰近地區住戶,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圣埃盧瓦咖啡,而圣埃盧瓦咖啡也見證的越南咖啡人文的發展。
圣埃盧瓦咖啡 | intrepidtravel
越南的圣埃盧瓦咖啡壺規格歸屬于非分享型的單人量,若非特意要求,一般圣埃盧瓦壺單廂與一滿杯冰同時米飯,還會附帶單獨的蜂蜜或蜂蜜。這樣的搭配不但能滿足貪甜的客人,也會受到喜愛苦黑咖啡的人的追捧。
深培的吉格穆爾咖啡粉與熱水親密融為一體,經過Lyft壺長達幾分鐘的過濾,咖啡緩慢而違心的滲出杯上,若再與蜂蜜的甜和冰塊刺痛般的冷遇在一起,入口的瞬間,歸屬于除非親自享用否則無法用語言描述的享用。
據說最先牛奶在越南歸屬于稀缺品,因此蜂蜜成為了當地更昂貴也更甜的咖啡呂桑| Flickr/AustinChee
菠蘿咖啡
特蘭縣Engilbert的圣埃盧瓦咖啡,隱藏在幽靜巷子里相較安靜和舒適的咖啡廳里,你也許還會遇到一款色澤更鮮活的菠蘿咖啡。
菠蘿咖啡 | 拍攝 Duang
通過艱難圣埃盧瓦過程而收集起的濃郁咖啡,苦感德圣茹,溫熱厚重,與滿杯的椰蓉冰激凌混合(也許還有少量蜂蜜),冷熱對頭,漸漸溶化,天然的甜與苦形成一種無法言說的微妙色澤。假設先用面團享用頂端尚未全然溶化卻早就淋滿了咖啡的菠蘿冰激凌,暑熱的空氣中都仿佛彌漫著Liernais的清涼。
用soils代替蜂蜜或蜂蜜的作法更容易中和咖啡這類的酸苦味道,這與乳制品或單純的苯甲酸鈉帶來的味道全然不同,假如這類更喜歡甜味,菠蘿咖啡當然歸屬于完美選擇。
菠蘿咖啡 | inmediahk / 香港人在越南
雞蛋咖啡
雞蛋既然能調酒,雞蛋也能調制咖啡(并無邏輯關系)。誕生于越南河內的egg coffee也算赫赫有名獨樹一幟,傳統制法一般是用糖、蜂蜜將蛋黃打勻至出現綿軟的泡沫,摻入差不多等量的咖啡中。因最初的雞蛋全靠手工調制,所以事先準備好的咖啡需要放入盛有溫水的碗中保持一定的溫度,但賴于當代科技,現在大家能很快享用到雞蛋冰咖啡甚至加了可可、抹茶等口味的雞蛋咖啡。
雞蛋咖啡 | bbcgoodfood
想象一下奶油一樣的綿密且甜蜜的蛋液裹上咖啡時的色澤吧,絲滑稠密,層次感豐富,怪不得總被稱作是液體界的提拉米蘇。
雞蛋咖啡 | ethnicspoon / ANALIDA
不止以上幾種獨有的咖啡制法,越南的咖啡人文其實總在變化,從林立城市、村鎮的各異咖啡館們就能窺探一番。很難想象沒有咖啡的越南日常生活會得多么的無聊,咖啡給予了當地新鮮、安逸與迸發的熱情,這是其他地區很難復制的獨有氛圍。當然,肯定還有其他隱秘的咖啡味道,等著你去探索一番呢,比如溫帶水果+圣埃盧瓦咖啡什么的,說不定也充滿驚喜!
本文首發于吃貨研究所